今日社評
  本報特約評論員
  2014年度國內十五大高能耗、高污染行業首批淘汰落後和過剩產能企業名單前天由工信部向社會公佈。經工信部敦促,各省(區)公佈了本行政轄區內上榜企業和產能的淘汰名錄,以便轄區內社會各界對照名錄進行監督。
  上榜企業共計1578家,每家企業須淘汰落後過剩產能數量皆一併公告社會。工信部開出的淘汰時間表是,今年9月底前,列入淘汰名錄的生產線必須全部關閉,年底前被關閉的生產線必須全部徹底拆除,並禁止將拆除的生產線作異地轉讓。
  由於公佈的“淘汰名錄”只是今年首批,按往年工信部的做法,年內至少還有第二批“淘汰名錄”要向社會公佈。透過首批“淘汰名錄”,並比對歷年首批同類“淘汰名錄”,有三大問題已不言而喻:
  第一,眼下已進入7月下旬,本年度首批“淘汰名錄”適纔剛剛向社會公佈,這足以說明,工信部在擬定首批“淘汰名錄”前,向各省下達年度淘汰任務指標進行得十分不易,協調過程少不了多輪討價還價之反覆博弈。否則,本該年初、最遲也該在今年首季結束前下達的“淘汰名錄”(這樣才能從時間上確保各地早早啟動淘汰操作),何至於到現在才剛剛公佈?
  其次,部分列入今年首批“淘汰名錄”的企業及落後、過剩產能,不但在往年的同類名錄中就已被判了“死刑”,而且不少必須無條件拆除的生產線或生產裝置(譬如煉鋼轉爐和煉鐵高爐),也是年年被列入必拆名單而年年拆除不了。固然,對於這類年年被判“死刑”卻能年年免死企業背後的地方政府而言,的確有一個淘汰容易再就業難的問題,有地方減損GDP缺乏新興產業替補的困局一時難以解開的現實難題。但若從節能減排、治理污染、結構調整、避免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的大局作考量,一些地方政府儘管落實科學發展的調門越來越高,但在骨子裡,依然還是惟GDP至上,還是難以擺脫眼前利益的桎梏。
  再者,工信部每年下達“淘汰名錄”已屬不易,監督地方政府執行淘汰任務更是硬手段。在此舉個荒誕絕倫的實例:查閱工信部2010年對外公佈的“淘汰名錄”,國內鋼鐵行業現有400立方米高爐,在2011年必須全部無條件淘汰並拆除,可翻閱剛公佈的2014版首批“淘汰名錄”,被納入今年必須淘汰的400立方米高爐仍有6座之多。真不敢想像,明年的“淘汰名錄”中,是否仍有400立方米高爐再次被納入?
  還有比400立方米高爐年年“淘”而不“汰”更荒唐的——自工信部組建起,年年下達“淘汰名錄”,年年與地方簽訂目標任務書,但落後和過剩產能似乎越淘汰越多。以鋼鐵產能為例,新世紀初其過剩量也就1億噸出頭,到了去年過剩量已然達到近3億噸。如此這般,主管部門的權威別說地方政府不當回事,就連年年被納入“淘汰名錄”的企業恐怕也沒有真正害怕過。在這些年年免死的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眼裡,地方政府是它們一損俱損的“利益盟友”,由地方政府在背地裡為它們站台撐腰,它們的底氣足得很。
  事實上,工信部作為淘汰落後過剩產能的主管部門,除了年年發佈“淘汰名錄”,還聯手稅務、財政、發改委等其它政府部門,對拒不執行“淘汰名錄”的企業,出台諸如提高電價、水價、氣價,限止信貸、融資、發債,停止供地,停止新項目環評,額外徵稅等一系列綜合性政策舉措。可是,所有這些看似綿密之措施,到了地方政府那裡都有辦法“變通”,都可以不同程度作陽奉陰違之抵消,甚至可以化有為無。一些地方政府和上了“淘汰名錄”的企業都很明白,工信部沒有人手、精力和時間對這些企業一家家作地毯式實地督察。
  當然,能夠立馬見效的辦法也並非沒有。譬如中央與省、省與市、市與縣之間,將淘汰任務直接與省長、市長、縣長烏紗帽掛鉤,把落實淘汰任務與地方政府政績考核掛鉤,對完不成任務尤其是繼續陽奉陰違者摘其烏紗帽,局面當能大為改觀,不妨一試。  (原標題:執行“淘汰名錄”要與“烏紗帽”掛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01begc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